“中国汽车市场正在深度重构中”,自主愈强合资趋弱的格局正在形成。在市场“内卷”越发激烈的当下,主流外资品牌尽管采取降价等应对措施,但其市场份额仍在萎缩。同时,为尽快缩短与中国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差距,头部外资品牌主动寻求外援,与中国品牌展开技术合作。
头部外资品牌尚且如此,二三线外资品牌处境更艰难。部分品牌因经营惨淡,已经退出中国市场。对此,大家已能坦然面对。遥想五年前,铃木宣布退出中国市场时,业内还是“震惊大于理解”。
但是,仍有外资品牌不愿轻易放弃这个全球最大的单一汽车市场(接近3000万辆级别的规模,接近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之和)。尤其是那些曾在中国市场“辉煌”过的外资品牌,还想再“搏一搏”。
他们,还在努力“自救”
近期,福特、现代、Stellantis、雷诺等外资品牌在华动作频频,释放出“为留在中国市场,我愿意再搏一搏”的信号。有意思的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自救方向,福特、现代依旧聚焦于重振合资品牌业务,雷诺希冀通过投资中国品牌留在中国市场,而Stellantis集团则是合资和投资两手抓。
比如雷诺集团,在华的合资之路并不顺畅。与华晨中国、东风集团分别打造的华晨雷诺、东风雷诺两大合资品牌,已经告别汽车舞台。如今剩下雷诺江铃和东风易捷特新能源汽车两大合资品牌存续,但是雷诺江铃在国内市场发展不温不火,后者主要面向出口市场,在国内暂时没有太大动静。
为了留在中国市场,雷诺集团转向投资中国新能源(600617)品牌。雷诺集团参与了BeyonCa(宾理汽车)的战略融资。而该品牌创始人苏伟铭是现任雷诺中国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图片来源:雷诺集团
近日,雷诺集团首席执行官卢卡·德·梅奥(Luca de Meo)还来了趟中国。同期,雷诺集团强调,雷诺中国未来将聚焦于两个领域:一是提升整车研发能力;二是探索与中国产业生态系统进行连接,包括系统内的各级供应商,寻找合作共赢的机会。而三年前,雷诺中国的市场策略还是聚焦两个领域,电动车(易捷特和雷诺江铃)和轻型商用车(华晨雷诺)。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雷诺集团和中金公司已达成初步意向,双方将共同出资在华成立一家投资基金,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可见,在雷诺集团内部,中国汽车市场依旧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另一法系跨国车企Stellantis集团同样采取投资中国新能源品牌,参与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发展。日前,Stellantis集团计划投资约15亿欧元以获取零跑汽车约20%的股权。合作确立后,Stellantis集团将在零跑汽车董事会拥有2个席位。
对此投资,Stellantis首席执行官唐唯实表示:“Stellantis认识到要在中国取胜,最好是与中国公司合作,依靠中国的合作伙伴来在中国取得成功。”
然而,面对在华业务,Stellantis集团采取的是“轻资产”模式,被业内解读为“放弃”或是“不作为”的姿态。有业内人士表示,汽车产业不存在轻资产模式,因为通常都会涉及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目前,Stellantis集团旗下三大合资品牌,广汽菲克、长安标致雪铁龙已经退出中国市场,而神龙汽车已实行轻资产模式。
图片来源:零跑汽车
相较雷诺集团、Stellantis集团,福特和现代现阶段的重心还是在挽救旗下合资品牌业务上。
福特目前在华有两大合资品牌——长安福特和江铃福特。
长安福特欲借助中方合作伙伴的技术布局新能源业务。今年8月,传出长安福特与长安汽车(000625)设立合营企业的消息,两个月后长安福特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挂牌成立。该合资企业将承担福特主流品牌电动车型的分销业务,是长安福特电动化的尝试。
另一合资品牌江铃福特调整业务策略后,聚焦于利润更高的越野车、商用车和出口。
而现代旗下合资品牌北京现代在出售闲置工厂的同时,与中方合作伙伴北汽集团在电动化领域亦展开合作。同时,北京现代效仿起亚中国,生产基地开始转做出口,以缓解生产经营压力,同时也为在中国市场翻身储蓄力量。
有过“光辉岁月”,所以不舍
像铃木、三菱,或者是东风雷诺、广汽菲克等,做出退出中国市场的决定算是“干脆且快速”的。这是因为,上述几家品牌在华虽有水花但不大。
以铃木为例,销量还是在2011年时达到过22万辆的高点,随后急转直下。到2018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趋于高端化,以中低端市场为主的铃木市场进一步收窄,销量跌至3.5万辆,仅占其当年全球销量的1%。
旗下合资品牌长安铃木陷入亏损状态(2018年净亏损8000多万元),昌河铃木销量业绩也变得惨淡。为此,铃木及时止损,全面退出中国市场转攻能带来盈利的印度市场。
图片来源:广汽三菱
再看三菱汽车,辉煌时刻定格在2005年,自此后销量再未上过20万辆。尽管后来也走上了合资之路(与广汽集团(601238)成立了合资品牌广汽三菱),也仅昙花一现,现在反而成为拖累。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未经审计),广汽三菱净亏损5.15亿元。今年广汽三菱宣布退市,意料之中。
然而,在华市场处境同样堪忧的福特、现代和Stellantis并不甘心。因为中国市场,曾为他们带来过丰厚的利润。
比如,现代旗下合资品牌北京现代曾经连续三年销量破百万辆,是2016年前后除“南北大众”之外最为风光的合资品牌。得益于此,北京现代实现了高收益,2015年、2016年两年合计净利润超过150亿元,占当年现代汽车集团全球盈利的10%以上(按照50%:50%股比,净利润现代汽车集团和北汽集团各占五成)。
福特同样也曾抓住了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红利期。2016年,福特在华市场销量达到127万辆。其中,长安福特贡献了95.75万辆,净利润高达181.65亿元,为福特汽车赚了约90.8亿元。彼时,中国市场占据福特全球销量的18%左右,全球净利润的30%。即使到2018年,长安福特销量开始下滑,却依旧赚取了120亿元的净利润。
图片来源:神龙汽车
对于PSA集团(现在PSA和FCA已经合并为Stellantis集团)来说,中国市场曾拉升PSA全球市场盈利暴涨。PSA集团旗下合资品牌神龙汽车2014年-2015年在华销量连续两年突破70万辆,跻身一线合资品牌阵营,两年净利润超过120亿元。
而在2012-2014年,PSA集团净亏损高达80亿欧元,中国市场是其重要利润来源之一。所以,当时业内流传出一个说法,PSA曾靠中国市场“养活”。
至于雷诺,虽然在中国市场没有做大做强过,但是出于未雨绸缪的考虑,想留在中国市场。雷诺高管曾多次在公开场合称赞,“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电动汽车价值链上非常有竞争力”。或许,雷诺欲通过投资的方式,抓住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发展红利,并为其全球产业链赋能。参考特斯拉计划在墨西哥建厂,游说中国供应商一同前往,就可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供应链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转圜,或许不容易
面对困境,所有车企都希望能有应对之法,并最好行之有效。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对于现代、福特等外资品牌来说,要想在中国市场重回主流赛道,是很难的事。
究其原因,中国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燃油车走向黄昏,新能源市是大势所趋。新市场的主导权、产品定价权正在移交至中国品牌。数据显示,在新能源市场,整个外资品牌占据的市场份额还不到一成。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头部外资品牌都不得不遵循中国品牌制定的规则,打起“价格战”“配置战”,短暂放弃了一贯的经营原则(以追求利润为目标)。
比如上汽大众ID.系列开启官降,上汽通用别克新能源产品拉至与自主品牌同价,一汽丰田主动减产。同时,为扩大在中国新能源市场份额,头部合资主动寻求与中国品牌展开技术合作,以迅速补齐在新能源、智能化两大赛道的短板。这在燃油车时代,几乎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当头部外资品牌的处境都变得堪忧时,边缘外资品牌的电动化转型之路只会越发艰难。
相比燃油车市场,新能源市场的马太效应越发明显。在大众新能源市场(0万-30万元市场),比亚迪(002594)一家独大格局显现,同时埃安、零跑等新能源品牌亦占据先发优势;在30万+新能源市场,特斯拉遥遥领先,而极氪、腾势等品牌也在发力。
基本上,在中国新能源市场,由于没有强大的技术实力支撑,加上品牌力减弱,除特斯拉的外资品牌短期内很难露头。如此形势下,非头部外资的电动化转型之路面对的竞争对手,或许比燃油车时期更加强大且不容易攻破。
或许是为了增加“自救”筹码,福特、现代等采取借助中方合作伙伴的力量。比如,长安福特与中方合作伙伴组建的新能源合资企业,透过股权穿透图可知,是由中方占据控股权;北京现代为极狐代工,是北汽集团内部资源的置换;Stellantis、雷诺投资中国新能源品牌,间接参与中国市场,可以说是“以小搏大”。
如此也可降低风险成本。毕竟,就算合资或者合作项目失败了,亏损也在可控范围内,并不会伤筋动骨。如果有心再搏一搏,那就再另谋他路。或者是等到集团有更好的对华市场策略,更具竞争力的产品系列发布,到那时,上述车企再发动最后一波总攻为“留华”殊死拼搏一番。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