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十年,张小龙的简单哲学
《管子·权修》: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如果说,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一个商业品牌历久弥新的沉淀和检验,往往需要百年之久。
那么,一个经受十载依然广受欢迎的产品,无疑是最具标杆性的见证。
10年前的2011年1月21日,微信正式上线。它开启了移动互联网的媒介新时代,也让我们见证了一个新的线上商业城市的盛大开幕。
当时的人们,还未曾普遍地意识到,我们未来的消费、工作、社交乃至创业,都可以与这一个小小的掌上app深度绑定。
可以说,微信在很大程度上主宰并定义了,一代网络人的生活方式与商业理解。
而每年的微信公开课Pro,也几乎成了产品界的朝圣仪式,人们总是希望从张小龙的思考里寻找到未来的答案。
站在2021年的起点上,产品教父张小龙如约而至。他说,不因竞争而产生动作变形的产品,应该就是一个好产品。
他分享到:到今天,每天都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3.3亿用户进行视频通话;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表朋友圈,其中照片6.7亿张。
短视频1亿条,每天3.6亿用户读公众号文章,4亿用户使用小程序。这样的数据量级,还有很多,包括像微信支付、企业微信、微信读书、搜索等等。
但是,张小龙拒绝让微信成为一个数字目标的奴隶。
他说:很庆幸今天的微信,和十年前一样简单。简单是个非常高的目标,且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作为一个几乎囊括了最大体量用户的网络载体创始人,这句话背后的深意,似乎更值得品味。
站在十年路口,重新认识微信
《数字化生存》中说,网络真正的价值正越来越与信息无关,而和社区相关。
用这句话来诠释微信的巨大成功,似乎更为妥帖。
毕竟,如今的微信,早已不是被动的、散乱的信息传递介质工具,而成为了一个大众化网络行为聚集、讨论和有序生存的互联社区。
特别是,过去十年,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与微信这样的全民软件的流行,成为推动社会群体实现生活方式的数字化迁徙的双重前提。
如今,涵盖了12亿用户的微信,正在不断尝试着将其中借助用户自组织模式和产品功能配置的碰撞,实现的全新的沟通路径、社群聚集与商业模式,推向一个更为整体化、系统性的内部生态流通与结构性优化阶段。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从1.0版本只能发送简单的文字与图片的产品。发展到现在,已然成为了可以独立供给,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载体与直播、小程序及店铺等各类线上商业表达符号的真实“虚拟世界”。
“加个微信、扫个码”等熟人社交程序的介入,使得个体的微信账号,演化成能够帮助自己构建独立的社会关系、生产链接的商业名片乃至人设IP。
同时,公众号、朋友圈、视频号等,良好而多元化地公域和私域场景的交互与融合,能够自发地撬动我们沉淀下来的微信关系的留存与活跃粘性。
我们也可以借助微信在看、转发、社群等功能,更有效地传播个人观点、理念及情感态度,并将其转化为一种具有主体附加值的社交货币,进而提升自身的账号定位价值和流量结算收益。
更不用说,微信红包的春节营销,更成为开辟春节战事的商业典例。
在此之后,大量的中老年用户开始成为拥抱移动互联网的坚定受众,而这让微信的移动商业生态中的潜力,得到了量级的指数增长。
由此,移动支付不仅开启了互联网时代的又一波黄金增量时代,同时也逐渐确定着微信内部的商业形态。
从拼多多的迅速崛起,到视频号的火速布局,不得不说,与一张小小二维码的引流作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前世缘。
可以说,从诞生到现在,微信的每一小步,都关系着围绕着数十亿用户生活与交易方式的一大进程转变。同时,微信还身兼如何有效平衡用户账号的私人属性与公共价值之间的独立性与被动性的理性职责。
毕竟,微信不是一个彻底公开化的世界,也不会是一个完全私密化的空间。
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微信早已超越了字面意义上的“微信”本身。而具有着从更高维度意义上,学习如何掌控与调节庞大用户群的内容文化及市场活动的干预能力。
下一个十年,微信的数字化实验
站在今天回望那个年代,或许我们可以真正理解到底什么是“数字化生存”。
但是,如何真正地适应新的数字化生存空间,并从中发掘巨大的爆发潜力,才是真正的首要价值命题。
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物质性的世界将突然转向虚拟性,所有知识、信息以及商品的制造和销售都将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存在。
微信,无疑可以作为每个个体更新自我认知的参照坐标。
在商业基础设施上,企业微信作为数字化工具,正帮助越来越多的企业直连消费者。
据现场官方公布:企业微信上的真实企业与组织数超550万,活跃用户数超1.3亿,企业通过企业微信连接及服务的微信用户数已经达4亿;2020年共计发布27个版本,迭代1128项功能,新增至540个开放接口。
特别是,疫情之后,线上服务成为零售与服务行业常态,而社群是品牌在线上连接客户,提供服务的核心阵地。
由此,依附于微信生态的企业微信,可以为巨量用户提供更低成本、更大流量激活作用的方工作协作和对接流程解决方案。
在支付端口,微信支付分使用用户数超2.4亿,为用户节省超过2000亿元押金,超过1000万名用户使用过快递的先寄后付服务。
当然,人们普遍感兴趣的,则是微信新布局的视频号与直播内容的走向。
在张小龙看来,视频号的爆发依然依托于微信内部已经构建的大量的社交沉淀。而在未来,视频号仍然是结构化视频内容内容的载体。
这意味着,微信视频号不会成为官方进行内容生产和扶持的模式,而是致力于做好底层的基础设施铺设和链接,发挥好自身巨大的平台效应与工具化服务能力。
同时,张小龙和微信坚信,代表着新型媒介ID的视频号,才是未来。它可以是个人的公开身份,也可以是全新的机构官网模板。
而在直播方面,微信认为这是一种门槛更低、压力更小的内容创作形式。它就像视频版的微博内容一样,值得巨量用户的广泛挖掘和利用。
在直播的产品演变中,张小龙认为:“在直播语境下,每个人都是别人的眼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看到他所看到的。由此,直播变成了一个终极化的形态。”
这不仅打开了个体自组织能力的新生产路径覆盖,也为着内部的电商小程序生态的诞生和接入,创造着更为客观的想象力表现。
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当年微信种下的一颗种子,已然成长为一片遮天盖地的新市场生态。
如果把微信仅仅作为一种媒介渠道,那么它只有“木材”的功能性作用;只有当人们,把微信的内容生态视作一种真正互通的商业模式时,才能从中挖掘出其最大的价值潜力。
由此,微信不仅意味着娱乐世界与信息世界充分融合,并且开始具备互动性;也意味着这种全新的用户生活方式,在其日常中从不离场。
在这样一个大而无垠的空间内,小而孤独的声音可以被看到听到;各类商业组织也在实现扁平化,实现了新型的个体自组织的网络工业生产模式。
更重要的是,微信可以构造一种大众化的平等主义现象,使人们更容易相互接近。
由此,张小龙和微信致力于打造出一个优秀的工具,从而避免使得用户成为“工具化语境”中的流量单位。其带来的人与人的链接、人与信息的链接、人与服务的链接,也显得更具有“社会学的想象力”。
站立在十年新起点的微信,正在打造下一次盛大连接。
本文作者:遊人
版式设计:甸甸
☟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可能你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