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近年来,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开启了回国二次上市之路。
3月份,老牌互联网代表百度和互联网新贵哔哩哔哩(下称“B站”)先后牵手港股。
首先递交申请的百度已经公布了其股票发售价——252港元/股,低于定价上限295港元/股,将最少融资239.4亿港元;B站(哔哩哔哩)香港IPO股票发行的指导价定在每股808港元,计划最多融资32亿美元。
除了B站和百度,汽车之家、携程等互联网中概股选手也被传出赴港二次上市的消息,滴滴出行、字节跳动、拼多多等互联网巨头也是消息满天飞。
或许很少有人记得,二十年前,正是一众互联网企业,拉开了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序幕,形成了庞大的中概股潮流。然而时光流转至今,为什么互联网企业纷纷“回流”了?
二次上市之路
16年前的2005年,36岁的李彦宏在华盛顿纳斯达克交易所,意气风发地敲响了百度上市的大钟。
往后的十余年里,美股市场一直是互联网巨头的心头好,无论是异军突起的拼多多,还是“Z世代”的B站,无数的互联网企业前仆后继,在纳斯达克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少人还记得,北京时间2018年3月28日,B站带着8位颇具代表性的人气UP主,重重敲响上市的钟声,在纳斯达克正式挂牌上市。当天,美国时代广场的纳斯达克大屏被其标志性的卡通电视机logo全部铺满。
然而,那也几乎是互联网企业奔赴美股最后的盛况了。
早在2015-2016年期间,中概股就掀起过一波私有化回归A股的热潮,分众传媒、360等企业通过借壳的方式,回归A股市场。
2018年,港交所开放对同股不同权架构企业的上市限制。此后,又允许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赴港上市。这也为中概股“二次上市”埋下伏笔。
借助港股新开放的“中概股二次上市”政策,阿里巴巴于2019年11月26日率先在港交所挂牌,正式“回流”,成了既保留美股身份、又拥有港股代码的中概股之一。一时之间,布局回归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随后的2020年,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重创中概股。2020年5月21日,美国参议院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规定任何一家外国公司连续三年未能遵守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的审计要求,将禁止该公司的证券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
简单地说,这是让美国证监会对中概股“查账”,对不符合要求的,直接退市处理。华尔街日报对此评价:“根据该法案,许多中国公司可能被迫放弃在美国上市。”
尽管互联网巨头们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但这仍加速了其“回流”的速度。
当年的6月11日,丁磊把网易从纳斯达克带到了港交所,此前一直拒绝承认上市计划的网易,正式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开盘报133港元每股,较发行价上涨8.13%,总市值超4500亿港元,成为继阿里巴巴后,第二批“双身份”的中概股之一。
同一年的618,京东也正式在港股挂牌上市。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不得不“云敲锣”,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资本对京东的青睐。当日,京东估价高开5.8%,成立22周年的京东又迎来了历史性的高光时刻。
而到今年,百度和B站再次拉开了“回流潮”的序幕。不少人翘首以待,下一个会是谁?
回归港股的底气何在?
无论是百度还是B站,一个难以逃过的追问是,回归港股的底气何在?
B站发布的财报显示,2020年实现营收119.99亿元,同比增长77%,远超2019年全年67.78亿元的规模。但营收增长的同时,亏损也在不断扩大。2018年,B站亏损5.65亿元,2019年亏损扩大至13.04亿元,2020年亏损30.54亿元,近三年累计亏损49.23亿元。
而百度也存在一定问题。财报显示,2020年,百度实现营业收入1070.74亿元,2019年为1074.13亿元,同比下降约0.32%,这是百度上市以来营业收入首次下降。
不过亏损并没有阻挡住回港上市的脚步,在登录港股的消息出来之后,仍旧受到追捧:2月底百度和B站美股股价均创下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伴随着两家互联网巨头上市聆讯的消息,各家券商研报已开始为其股价摇旗呐喊。其中,中信证券给出的百度美股目标价为360美元,中金公司为394.31美元,国泰君安(香港)最高为395美元,均高于百度美股历史新高的339.91美元/股。
中信证券相关分析师还表示,2021年将是百度基本面持续改善之年,在线广告有望恢复双位数的收入增长;云计算有望贡献140-150亿元量级的收入;智能驾驶业务亦有望在2023年成规模贡献收入;净利润料将持续稳定增长。
B站同样经历了大涨,在去年12月至今年2月上旬股价节节攀升,2月11日股价一度超过157美元,此后便持续震荡下行,但随着回港二次上市的脚步渐行渐近,股价也出现反弹讯号。2月末,B站站上了157.66美元的高点,市值突破500亿美元,较刚上市时期涨了15倍。
对互联网企业来说,资本从来就不是一个贬义词。更何况,巨头们回归港股,可为避险和融资的双赢。
2020年,当美国通过备受争议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时,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首先表态:“我觉得根本的判断还是,如果是一个好的公司,上市的选择地其实是非常多的,并不局限于美国。”
正如业内人士分析,美国市场的未来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对公司市值可能会带来影响。未来,一方面将抑制中资企业赴美上市,另一方面或将加速现有中概股的回流。
让跃跃欲试的企业有底气的是,在港上市的互联网企业们,都得到了市场的拥趸。
比如,互联网“后辈”快手今年2月在港上市,一度引爆了市场的交易情绪。根据快手当天上市的数据,股价首日开盘338港元,较发行定价115港元涨193.91%,盘中股价最高涨至345港元。截至当天收盘,快手股价报收300港元,总市值12325亿港元逼近建行,在所有港股上市公司中位列第八名。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11年里,港交所曾7次摘得全球募资额桂冠,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仍然稳固。粤开证券的数据显示,2020年共有154家新经济公司在香港上市,募资总额占比超过60%。中概股在较为熟悉的环境中,既可以和国际接轨,也能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经济公司和中概股公司选择登陆港股,新的阵地俨然已经成型。唯一的问题在于,赴港上市以后,互联网巨头们能否续写市值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