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的另一面:深耕政企服务市场的一把好手
作者:龚进辉
日前,阿里公布2021财年业绩,阿里云全年营收601.2亿元,同比猛增50%,而高速发展向来是阿里云的常态。2015财年阿里首次披露云计算营收,当年阿里云全年收入仅为12.71亿元,如今突破600亿元大关,7年间增长46倍,表现十分抢眼。
阿里云之所以收入大涨,主要得益于互联网、公共部门及金融行业增长推动,预计未来收入结构将进一步多样化。其中,阿里云布局政企市场由来已久,政企行业收入占比持续上升。IDC报告显示,阿里云在工业云市场、数字政府市场、金融云市场均排名第一。
一直以来,外界普遍认为,阿里云擅长在互联网行业掘金,离政企市场相对较远。其实不然,如今政企客户已成为阿里云不可或缺的增长引擎,并在多个细分行业市场斩获第一,表现可圈可点。总之,千万不要低估阿里云在政企市场的影响力和决心。
率先布局政务云市场
众所周知,阿里云初期主要服务于阿里自身业务体系的发展,后逐步服务于整个互联网行业。随着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云计算不仅仅是基础设施,更多承担引领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的使命,凭借深厚的技术沉淀和强大的生态能力,阿里云迅速蜕变为互联网企业上云的首选。
如果说过去十年是以互联网企业上云为主的上半场,那未来主要是广大非互联网企业上云的下半场,而且传统企业对云的应用远远大于上半场的互联网应用。这意味着,在云计算上半场,互联网云服务商出尽风头,下半场则是拥有行业优势的云服务商更具优势。
我认为,阿里云在云计算上半场的优势可以延续到下半场。原因很简单,早在云计算上半场,阿里云就已不满足于只服务互联网企业,把触角伸向政企市场,占据先发优势,经过深耕多年,已积累强大势能,其他玩家想要赶超并不容易。
先说政务云,政务云是为政府行业提供云计算基础设施、支撑软件、应用系统、运行保障和信息安全等综合服务平台。政府基于政务云部署的系统、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事务处理效率,简化政务程序。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多方试点,取得良好成效。而起步较早的阿里云当仁不让,成为业内政务云做得最好的服务商。
政务效率时代,政府各部门统一思想、解放思想势在必行,这相对好办,真正的难点在于技术突破。传统硬件厂商提供的政务云模式是盒子(硬件)+企业软件,只能满足初级的企业信息化需求。同时,单个垂直IT系统的建设,使得政务信息的互通成为前所未有的难题。
据我观察,传统IT架构是固化流程,用软件实现自动化,每一个项目相互垂直、互相割裂,带来三大突出问题:一、资源孤岛:一直买硬件,但用的时候仍然不够;二、应用孤岛:项目越来越多,创新还要从零开始;三、数据孤岛:看起来有很多数据,却无法产生价值。
阿里云独创的双中台技术可以有效解上述问题。所谓双中台,指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打破传统IT的烟囱模式,将技术能力和数据沉淀到中台,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让创新业务快速落地,让数据流通,实现全局智能,这是传统IT厂商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
同时,阿里云底层是自主研发的飞天操作系统,为政务云提供自主研发的稳定高效基础设施平台。反观其他玩家通过国外的免费操作系统OpenStack来建立,即“拿来主义云”。鉴于政务方面的民生资料关乎国民信息安全,出于安全考虑,自主研发的更受青睐。
早在2012年,阿里云便入局数字政务市场,在两大优势的加持下不断攻城略地,打造一系列标杆案例。其中,阿里云与浙江合作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最为外界津津乐道,实现率、满意率均超过9成,浙江由此成为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的领头羊。
这一创举不仅在2018-2019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获得人民日报的点赞。除此之外,江苏一张网、云上贵州、人社部、海淀税务局、中国气象局、国税总局、浙江互联网法院等也都离不开阿里云的神助攻。不难看出,无论从技术还是合作成效上,阿里云都是数字政务行业的佼佼者。
事实上,阿里云不仅全面提供政务数字化的能力,包括云计算、数据中台、AI能力赋能,还带来服务理念的升级。从“群众跑腿”变为“数据跑路”,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大大方便老百姓办事。其实,互联网思维中服务用户的理念,与服务百姓的理念完美贴合,成为面向未来的数字政务新模式。
领跑工业云和金融云市场
近年来,来自各行各业的传统企业兴起一股集体上云的热潮,阿里云在至关重要的工业云市场、金融云市场一马当先,奠定行业领先地位。
工业云方面,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主力,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而阿里云一直走在助力制造业升级的行业前列。2016年10月,马云提出“新制造”概念,引领业界智能制造热潮;2017年3月,阿里云发布ET工业大脑,让工业生产线上庞大的钢铁躯体拥有智能大脑;2018年8月,阿里云又带来ET工业大脑开放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平台“飞象”。
前者帮助生产企业以自主可控的路径实现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后者则带来安全高效、低成本、易部署的智造整体解决方案和升级型服务。由此可见,阿里云总是立足于行业和企业痛点,利用自身在技术、平台、生态等多方面优势,发力工业物联网+互联网、为中小企业普惠智造、对现有能力优化提升三个目标,协助生产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激发经济新动能。
目前,中国石化、徐工集团、协鑫光伏等多家工业制造企业已采用阿里云技术,在良品率、成本、效率等方面实现突破,帮助企业创造利润数十亿元。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中国制造业将加速拥抱互联网技术,借助云计算、AI技术实现效率提升和成本优化,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而身处其中的阿里云大有可为,市场份额有望稳步攀升,继续稳坐“行业一哥”宝座。
金融云方面,金融行业对技术稳定性、数据安全性和隐私要求较高,能够满足金融行业的需求,对其他行业产生极强的示范效应。同时,在IT领域投资规模上,金融行业所占比重一直位居前列。因此,从行业影响力、市场需求和投资规模等角度来看,金融云理所当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2013年,阿里云便入局金融云市场,经过近8年发展,客户数量已超万家,覆盖60%保险企业、50%证券公司,以及上百家银行,其中包括6大国有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商行以及近一半省级农信联社。IDC报告显示,阿里云位居国内金融云市场第一,成为支撑金融行业的数字新基建。
那么问题来了,几乎主流科技企业均参与金融云市场的争夺,阿里云凭什么持续领跑,且不断扩大领先优势?我总结,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技术的验证沉淀,在蚂蚁集团丰富的金融场景和天猫双11等极限场景下多年的考验,进一步沉淀阿里云强大的技术能力。
二是技术的原创性,金融行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技术的可控、成熟和安全,只有自研解决方案才能打消金融机构的疑虑,一直坚持自主研发的阿里成为香饽饽。三是阿里生态协同,如今阿里云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早已不是简单的甲乙方关系,双方可以进行深层次合作,从而对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进行边界拓展,这种复合价值有赖于阿里丰富的生态,形成阿里云独特的竞争优势。
不知你发现了没,无论是拓展政务云市场还是发力工业云和金融云市场,阿里云的打法均指向同一个关键词:技术驱动。技术是底座,阿里云在持续加大技术投入,以“做深基础”为战略,扎根基础技术。经过多年锤炼,以飞天云操作系统的技术能力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同时,在计算能力、数据库、安全技术、Servelees等领域,阿里云多次入选世界顶级行列,接近或进入全球领导者队列。去年4月,阿里云宣布未来3年投入2000亿元,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全力冲刺全球最大的云基础设施。
促进数字经济长远发展是阿里云的使命,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曾表示,“阿里云将全力投入数字经济新基建,将阿里20年建设的技术能力带给全社会,帮助政府和企业建设面向未来的新型基础设施。”新基建的号角已吹响,政企加速数字化转型大势所趋,转型路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牵手阿里云这种数字化经验丰富的云厂商,一定可以少走弯路,尽早享受数字化红利。
结语
2019年7月,张建锋喊出“全面上云的拐点到了”,称2019年是从传统IT向云计算全面转移的拐点。而阿里云的优势在于拥有“四张王牌”——飞天云操作系统、飞天大数据平台、阿里双中台和智联网AIoT,帮助政企客户实现技术和商业的指数级增长。一晃近2年过去,政企客户为阿里云贡献规模化营收,未来仍将深耕政企服务市场,营收占比或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