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森V12卖点成“智商税”?科技产品的创新边界在哪?

专栏
2021
06/13
16:31
熊出墨请注意
分享

戴森V12卖点成“智商税”?科技产品的创新边界在哪?

2016年9月26日凌晨,“老回”刚到手半天的新手机突然膨胀,黑色的热流灼伤手指,电池燃烧的酸腐气味瞬间弥漫整间屋子......

转眼间,三星Note7事件已经过去近五年时间,但说起爆炸的场景,依然令人心有余悸。而且,事件影响至今仍在。一方面,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占率已少到可以忽略不计。另一方面,在友商纷纷上了百瓦快充的当下,三星态度异常保守。

在以创新打天下的科技圈,三星Note7成了因产品创新而风险失控的负面典型。全行业也从中吸取教训,警惕相关事故重演。然而,随着近期一款产品的发售,业界又嗅到了一丝似曾相识的味道。

吸尘器领域一直以来被视作风向标的戴森,最近更新了V12系列,相较以往最大的变化在于加入了激光探测功能。激光的特性应用于吸尘,确实提高了产品对微尘的探测能力,但与此同时,麻烦也接踵而至。

新华网报道家中的“危险光”致使儿童视力下降时,直接点名戴森的激光危害。楚天都市报则报道戴森吸尘吸的激光已经刺激得宠物狗“流泪不止”。此外,天猫、京东等平台评论区,同样可以找到网友关于激光安全性的担忧。

而继续深入,激光安全性背后产品创新力不足、与消费者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相继浮现,围绕戴森,我们有必要重新来探讨一下科技创新这个话题。

文:彬彬(熊出墨请注意)

“危险”的创新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在马克思眼中,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用户对戴森V12系列的评价恰好佐证了这一观点。

简单梳理可得,用户就激光找尘功能分为了两派。一派认为,激光加入之后吸尘效果确实提升明显。比如,一位用户评论称“激光照射下灰尘毛发看的很清楚,打扫了几次后家里干净很多”。

从原理上来看,上述体验主要得益于激光单色性好、方向性强、亮度高的特性,相较传统的光源更善于探测微小的灰尘。


            戴森V12卖点成“智商税”?科技产品的创新边界在哪?

然而,另一派用户则吐槽激光探测“鸡肋”,甚至怀疑其安全性。有用户认为“激光让人觉得家里永远都打扫不完”,有用户表示“灯光看了一下眼睛就不舒服了”,更为严重者在用了5次之后眼睛出现了畏光、干涩以及闪绿光的症状,“所以现在(激光)灯是不敢再开了”。

无独有偶,楚天都市报上个月报道了一起市民投诉,正是关于戴森V12产品激光对眼睛损伤。武汉江女士表示,家中饲养的宠物狗受到吸尘器激光刺激后出现持续流泪。戴森技术专员回应称,“激光对人体无害,而对宠物是否有害则无法确认,该技术专员建议江女士在使用过程中,将宠物带离机器或直接关闭激光。”

此番回应中戴森方面虽没有正面承认产品搭载的激光对用户、宠物的健康具有危害性,但是,建议关闭激光功能的说法无疑会再次加深用户的担忧。

事实上,激光拥有高亮度的同时也携带高能量,对人类、动物眼睛的危害性早已有科学研究证实,并且,国际上也已有相应的激光安全等级。功率< 1毫瓦的CLASS II 激光,就已经能够损害人的眼睛,比如教学中郭长勇常用的激光笔就属于这一级别。


            戴森V12卖点成“智商税”?科技产品的创新边界在哪?

上周适逢国际爱眼日,新华网针对家中电器的“危险光”进行报道,称近来越来越多家电、数码产品增加了光源新技术,打造创新产品的概念,无形中增加了对儿童视力的损害。在文章配图就专门以戴森吸尘器为例,可以看到一道明亮绿色激光从产品顶部射出。

“激光是双刃剑”,解放军总医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魏世辉教授表示。在医学上激光可应用于神经外科、普外科、肝胆外科,眼科等领域。而在实际使用中,由于人眼的聚焦效应,眼睛最容易为激光所伤。

显然,戴森V12系列的主打卖点已经成了部分用户认知中的隐性危害源,这使得戴森陷进了创新之下风险失控的旋涡。

戴森怎么了

1983年,戴森制造出第一台吸尘器样机,该机搭载的新型气旋系统被视作1908年真空吸尘器发明以来的首次重大科技突破。

此后,戴森一路顶着行业科技标杆的光环,产品在“黑科技”加持之下卖到了全球多个市场,创始人詹姆斯·戴森也一跃成为英国首富。其中,中国市场年过百亿的销售额,成为戴森成功的最大贡献者之一。

然而,根据前文所述,这次戴森的创新有了些不一样的声音。细细观之,这一切或许并非偶然。

首先,激光探测的“黑科技”足够“黑”,但与用户实际使用场景之间存在一定脱轨。

戴森V12系列加入的激光探测,之于用户而言,最直观的效果是把吸尘进行了可视化的展示。但这种机器感知能力的增强真的有必要转移到用户视角吗?

从市场反馈来看,起码对于部分用户来说,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激光头对于洁癖患者而言可能会造成一些心理压力,因为无论什么时候开机一照看见的都是满地碎屑,所以会觉得自己的屋子永远都不干净”,一位天猫用户给出如是评价。

此外,通常情况下用户的清扫模式是全家清洁,而且机器配有智能除尘,根据灰尘多少自动调节吸力大小。借助激光向用户展示灰尘情况,从底层逻辑上推翻了智能除尘这个设定,把探测和调节再次拉回人工检视。

最为重要的是,以上自相矛盾的创新还是建立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之上,必然引人质疑这样做是否值得。相较之下,主流LED灯组方案则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守住了的安全的红线。

其次,真正的使用痛点长期未得到解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用户对创新的感知。

听不到用户的声音,这是戴森入华多年来一直为人诟病的槽点。无论是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续航较短、尘盒异味,还是售后环节的额外收费,历代产品都有对应的用户在社交媒体、投诉平台反馈着同样的问题。


            戴森V12卖点成“智商税”?科技产品的创新边界在哪?

例如,黑猫投诉平台上“戴森”的搜索结果目前共计1306条,进一步搜索“尘盒发臭”可以发现,相关投诉涉及V10、V11等多款机型。这意味着,戴森产品“黑科技”持续升级创新,但一些切实影响到用户使用的老问题却一直未有实质性改进。

最后,从戴森内部跳出,外部环境之变也是关键原因之一。

戴森此前展现的超群创新力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同行的衬托,例如最初戴森的一鸣惊人,旧式真空吸尘器受困于气孔堵塞问题,戴森发明了无需集尘袋的双气旋系统,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可今时不同往日,行业的创新能力普遍提高,尤其是擅长后发制人的国产厂商,随着在数码电机等核心技术上的持续突破,国产品牌与国际品牌产品性能、体验方面的差距正逐渐缩小。全国家用电器工业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线上在销品牌数量为325个,较去年同期增加72个,竞争加剧,戴森等国外品牌的优势不断被稀释。

此番情况下,即便戴森依然保持优秀的创新力,其锋芒也会被外部环境之变而掩盖。更何况企业掌舵人詹姆斯·戴森今年已经70多岁,国外已经有网友因为产品创新不足而隔空喊话他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


            戴森V12卖点成“智商税”?科技产品的创新边界在哪?

综上,当独领风骚的行业标杆已然成为过去式,关于戴森产品创新的争议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必然成分。

创新的边界在哪

由单款产品拓展至行业,从中总结出具备参考价值的经验或者教育,这才是我们今天讨论创新和风险的意义所在。

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进入落地应用阶段,科技产品创新的节奏明显加快。由吸尘器领域向家电行业、IoT市场望去,关于戴森V12激光探测创新的争议令人反思,到底什么才是好的创新?创新的边界又在哪里?

先看第一个问题,根据前文所述可以得到的启示是,所谓好的创新一定是从用户的立场出发,与实际使用体验相结合的产品设计、功能改进。

对于视力已经受到损伤以及吐槽激光“鸡肋”的用户而言,如果戴森能把焦点放在处理尘盒异味、提升续航时间上,以人为本的创新显然更具价值。而激光探测这类与实际痛点脱轨的创新,则为“智商税”的质疑添了论据,进而造成品牌资产的流失。

需要注意的是,创新之于企业应该是进步的内驱力,倘若一味迎合外界的期许,钻进了为创新而创新的牛角尖,产品即便多了卖点也很难站住脚,创新也会因此成为限制产品性能、体验升级的枷锁。

再看第二个问题,无论任何领域,安全都是科技创新的底线。所以,如果创新有边界的话,那一定是安全。

三星Note7上市之初,双曲面、S-Pen、虹膜识别、快速充电、无线充电、IP68级防水防尘......凭借ID设计、特色功能的多项创新惊艳全场。按理来说,其应当为三星贡献不俗市场成绩,并成为一代经典载入手机发展史册。


            戴森V12卖点成“智商税”?科技产品的创新边界在哪?

结果大家也看到,三星Note7确实被载入史册了,只是和预想中的不一样,其从正面典范变成了反面教材。背后原因正是三星激进的创新逾越了安全边界,造成了创新之下的风险失控。

“从结论上来看,Note7燃损的原因在于电池。我们为了追求创新与卓越的设计,就Note7电池设置了规格和标准,而这种电池在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未能在发布之前发现和证实”,三星方面当时给出如是回应。

关于戴森V12系列激光探测的争议虽未严重至此,可这无异于给戴森敲响了警钟。三星在中国市场的销声匿迹已经证明:一次风险失控,便可能让多年的积淀荡然无存。更何况,市场正值虎狼环伺之际,失误会因此被无限放大。

而失去中国市场意味着什么,这一点,戴森应该比所有人都清楚。

戴森被称为吸尘器领域的苹果,那么最后就用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观点作为收尾,“每个人在创新的时候都会犯错”,犯错无可厚非,但问题关键在于犯错之后的态度和行动。承认错误,把教训用于日后的创新之中,这才是创新之道。

本文来自“熊出墨请注意”,文:彬彬,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