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笔记本首次搭载超级终端 以智慧化驱动PC重回C位
沉寂许久的PC市场怎么就突然迎来了第二春?多数人会归因到疫情。这个答案正确,可是并不完整。
2020年疫情突发,在线教育、远程办公需求涌现,对于PC市场而言这显然是一剂强心针。果不其然,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PC市场在连续8年的负增长之后首次回正。
但值得注意的是,增长回正,增幅却仅有1.7%。紧接着的2021年,国内PC市场预计增长将达到10.7%。
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需求的滞后性爆发,与此同时,更要知悉滞后性里需求侧正在发生的一些变化。
在IDC的分析中,K12、智慧办公和政府行业是增长的三大动因。这就点到了今天要讲的主题——智慧化。近年来,以华为为代表的厂商持续把PC向智慧化的升级方向上引领,智慧化PC新赛道成型,用户对智慧化的需求也逐渐觉醒,给市场在疫情刺激之上孕育出长久的增量。
12月23日,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的发布,就是PC智慧化的标志性产品。首次引入的超级终端功能,与移动应用生态的融合,跟用户更加智能地“交流”;这些能让生产力设备充分释放潜力的特性,对应的正是智慧化在未来将打开的市场空间。
如华为消费者业务平板与PC产品线总裁王银锋所讲,“设备互联和生态融合的不断升级,会让更多用户的时间逐步地回到PC上来,这是华为PC希望给产业带来的变化。”
文:熊出墨请注意
疫情重燃PC市场,然而如果仅是依靠疫情的刺激,触底的反弹必定是昙花一现。
因为,疫情防控终将会趋向常态化。事实上,受益于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民众生活、工作早已恢复正常秩序,疫情红利正加速消退。支撑PC出货量继续攀升的,另有他因。
创新乏力、场景固化、巨头垄断的背景下,任何一点变化都会被放大。智慧化,就是那个核心变量。
2016年,西班牙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讯大会,华为的PC故事从MateBook开始。彼时,业界讨论最多的就是为什么华为进入这样一个“夕阳产业”,余承东给出回应是,“希望华为的进入能够带来鲶鱼效应”。
何以兑现?
除了外观设计、性能优化等亮点,华为PC最独特的气质在于智慧化。从一碰传到多屏协同再到多屏协同,PC与其他智能设备之间的协同性越来越强,行业和消费者也因此意识到:原来PC还能这样玩。
2020年,华为提出“第三代移动办公”概念,即PC在经过便携化、轻薄化的两次进化之后,第三代移动办公要求PC具备智慧化的能力。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功能就是“一个屏幕,两个系统”,即手机屏幕共享到PC,带来生态融合体验。
2021年,华为又向前跨了一步,其对于智慧化的理解和沉淀集中落实到了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之上。“集所有创新科技于一体的最前沿的产品”,华为产品经理对这款新机给出如是评价。
与前代产品相比,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拥有更加高端、精致的外观设计、迄今为止最好的屏幕、全面升级的散热系统以及诸多升级项,但要说核心竞争力,还是要聚焦于智慧化。新机的发布,让业内外见证了华为PC的两大突破:一是在PC上首次引入超级终端,二是PC与移动生态的真正融合。
视角顺势切到行业,华为入局五年有余,其对市场的“破局”有目共睹。
Chnbrand品牌洞察此前发布的PC消费新趋势报告就指出,品牌方面,以华为为代表的新兴品牌的用户在购忠诚度及顾客推荐净值普遍较高,市场预期可能向新兴品牌倾斜;产品方面,综合性能和整体外观设计消费者是最重要的关注点,其中,智慧交互已经成为新的决策指标。
有鉴于此,PC市场在后疫情时代持续增长大概率要由智慧化支撑,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的智慧化升级恰逢其时。
功能升级是“表”,智慧化战略的推进是“里”。
深入了解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功能、特性的全面升级是这款产品最引人注意的点,而向后延伸,这些升级让智慧化的概念有了具体可感的落地,其意义已经远超一款产品的范畴。
可以说,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是华为PC在智慧化路上的里程碑之作。
首先,从工具层面看,华为在办公场景下又“造”了一个超级终端。
华为手机用户对超级终端这个词肯定并不陌生,以手机为中心,按住平板、电视、耳机等智能设备的图标,通过拖拽即可完成连接、断开操作。无须设置蓝牙等操作,也不用数据线牵线搭桥,轻轻一拉就能合成一个新的终端,设备之间能力互助,资源共享。
现在,这一体验不再是手机独有。点击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的控制中心,进入超级终端页面,PC作为核心设备,手机、智慧屏、显示器等设备悬浮在四周,一拉即合,效率的提升显而易见。
举个例子,手机中存了关键文件,与PC组成超级终端,手机就变身成PC的一个盘符,用户可以像访问本地文件一样随意调用。开会的时候,通过超级终端功能就把智慧屏作为外延的显示设备。而且,支持协同的设备也在持续扩充,比如华为旗下的打印机PixLab X1,同样可以与PC实现快速连接。
“根据用户使用场景的变化,可以重新定义超级终端的核心。”王银锋表示,“超级终端的含义是随时使用身边的设备,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不是说核心只在PC上,而是说智慧办公领域,是以PC为核心的超级终端应用。”
其次,从生态层面看,配套生态的完善才能实现软硬协同的智慧办公。
硬件层面做好连接的同时,华为在软件和生态侧也做了很多工作。最具代表性的,依托移动应用引擎,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从底层实现了Windows系统与移动APP的兼容。不同于过去多屏协同的生态叠加,现在通过华为应用市场可以直接下载移动APP,真正在一个屏幕内使用两种生态。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华为PC端乐享移动App功能内,已上架的应用多达2000余款,好评高达96.1%,极大地丰富了PC的应用生态。
具体到办公场景,PC与移动APP 如何实现1+1>2的效果?这是对细节功夫的考验。比如,PC里复制的文字可以粘贴在APP里,图片、文档直接拖拽至APP界面发送,再搭配鼠标和键盘,移动APP与PC还有很多高效合作的姿势等待用户解锁。
最后,从交互层面看,PC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智慧。
引入超级终端之后,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变得更直接,同样用户与PC之间的交互因也更加符合人体科学。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还推出了手势交互,隔空上下、左右挥动或是按压都能得到相应反馈。
以上下挥动手臂为例,开会时我们如果使用电脑播放PPT,想要翻到下一页,除了常规的按键、鼠标操作,还可以用手对着麦克风,上下挥动一下手臂,电脑便会接收到指令并智能分析,进而控制PPT翻页。
可见,在智慧化的改造之下,PC已经从冷冰冰的机器进化为懂得“交流”的智慧助手。加上前面强调的生产力最大化释放,PC由孤岛式的办公工具,成为更具融合能力的“万物互联新入口”。从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身上,消费者可以清晰认识到PC智慧化升级之后应该是什么样子。
在《华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里,任正非强调,“华为要保持技术领先,但只能是领先竞争对手半步,领先三步就会成为‘先烈’,明确将技术导向战略转为客户需求导向战略。”
基于前文的论证不难发现,PC业务就充分体现了华为“领先半步”的哲学。
先是战略的前瞻,2016年华为入局时PC行业正苦于销量的连年下滑,华为以智慧化作为差异点,成功破局。根据此前Chnbrand发布的2021年中国顾客推荐度指数品牌排名与分析报告,华为在笔记本电脑市场的推荐度指数行业第一、成为中国消费者最受欢迎的品牌。
激活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供给端的厂商也逐渐意识到智慧化PC这一变量的价值。于是,华为先行开道,其他PC厂商纷纷跟进,智慧化PC新赛道成型。现今,与多屏协同相似的功能已陆续成为各家产品标配,生态融合也得到系统层面的推动,还有友商直接整体开启向智能化转型的战略。
智慧化已然大势所趋,变量由此成了行业押注的希望。在跌跌不休成为常态之时,增量弥足珍贵。此次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的发布,凝聚着其对智慧化的思考,可视作对PC未来升级方向给出了具体指引。
设备协同和生态融合,是华为PC的两大核心能力。经过拆解,我们可以将其对应的智慧化体验细化为互联互通、无缝协同、信息共享、智慧交互。
显然,凭借技术优势,华为PC的智慧化体验再次领先半步。
比如上下挥动手掌控制PPT翻页这项交互创新,行业传统解决方案多是采用摄像头捕捉动作,而华为另辟蹊径,选择了超声波技术方案。通过扬声器播放超声波,用户手势操作时超声波受到阻挡被反射,电脑接收到信号后借助AI模型进行分析,进而识别不同的隔空手势。
之所以如此,“领先半步”的哲学给出了答案,华为坚持客户需求导向战略。对比摄像头识别,用户如果身处光线较暗的会议室或者其他场景下,超声波技术不会受到限制,且识别更加精准。
这也引到了华为更为宏远的目标——让PC回到中心位置。
王银锋表示,“华为将智慧办公场景作为主要的赛道,核心的目的是解决消费者的痛点,解决大家在工作生活中的困惑,或者提高工作的效率,这是我们的初衷。而设备互联和生态融合的不断升级,会让更多用户的时间逐步地回到PC上来,这也是华为PC希望给产业带来的变化。”
智能手机崛起的十年,与PC式微的十年恰好重叠。王银锋回忆道,此前用户编程、写论文、看电影等都在电脑上完成,用户的使用环境都是以PC为中心。随着智能手机的到来,大家生活重心转移到了手机之上。
以技术驱动体验升级,在华为的规划里,让PC重新回到消费者的中心,并不是与手机等设备争夺注意力,而是在办公等典型的PC优势场景下,通过智慧化,让PC重新回到中心位置,进而为用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给市场创造新的增量。
所以,行业的触底反弹刚刚开始,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款证明了华为PC智慧化战略的阶段性胜利,但是PC产业整体的智慧化升级,依然任重道远。
本文来自“熊出墨请注意”,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