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是一场以爱为名的迁徙。无数人穿越人潮,奔赴一往情深的故乡。在“低风险地区,没有必要就地过年”的倡导下,据初步预测,2022年年春运的客运量较2021年8.7亿人次有较大幅度增长,甚至超过2020年的14.8亿人次。
而在春运浪潮中,有一个显著变化值得关注——农民工返乡潮的规模在缩减。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4月公布的《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8560万人,比上一年下降1.8%,为十年来首次下降。而这一趋势,在今年可能会表现得更加明显。
其实,返乡潮规模缩减的背后,有着多重因素。除了疫情等客观原因外,乡村振兴战略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民在当地就能提升收入、过上富裕生活。而在乡村振兴的整个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近年来新农人深入挖掘家乡农产品的价值。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将农产品的链条夯实,做得有声有色。
尤其是在临近春节的关键时刻,一场基于农产品的“逆向”春运浪潮全面拉开大幕。这场“逆向”春运不仅蕴含着新希望,也是农村呈现朝气蓬勃之势的变革协奏曲。
紧抓年味流量,“逆向春运”正式开启
多年前在春运中频频出镜的行李箱,总是那么的沉甸甸。因为行李箱里总是塞满了归乡之人购买的各种外地土特产,都与爱有关。而如今,消费者都已习惯春节前在网上购买家乡乃至各地具有特色的年货。这也在表明,“年味”流量对消费有着重要的刺激作用。
也正是看到“年味”流量的重要性,国家发改委近日印发《做好近期促进消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决策部署。《通知》强调,在精准有效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抓住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消费旺季契机,适应居民消费习惯变化和提质升级需要,挖掘消费热点和增长点,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针对春节这一特殊节点的消费,《通知》也做出了具体的工作安排。其中重要的一个工作举措是,“打造线上节庆消费提质升级版”。这项工作的具体内容是引导电商企业开启春节“不打烊”模式,线上举办年货采办、赶大集等促销活动。结合节庆特点,推出更多定制化、智能化、绿色化商品,重点推广品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老字号等优质特色产品。
事实也的确如此,相比过往在春运时携带土特产回家,近年来消费者已习惯在网上方便地购买年货。而为了契合顶层设计的方针政策,也为了满足大众诉求,一场有关农产品的“逆向”春运轰轰烈烈地展开。
这场“逆向”春运,是由各个优质农产区主动发起。它们通过“拼购+产地直发”的模式,通过拼多多平台将沉淀一年的好货销往全国各地。
广东揭阳,是知名的休闲食品产业带。春节,自然成为当地最繁忙的销售旺季,当地头部坚果企业微蚁云仓电商负责人赖作新表示,“这一年的营生,十之八九都落在年前这一个月。”而“拼购+产地直发”的模式,让农户与消费者都能受益。
以开心果这一主要依赖进口的坚果为例,在直达揭阳后,赖作新团队马上进行烘焙、分装、打包、发货。自2020年11月开始,他们借助拼多多将加工后的国外直采开心果直连消费者,缩短时间、费用成本,实现了“既好吃又不贵”。
在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肉羊养殖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这些“食百草、行千里”的散养羔羊醇香味美、没有膻味,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借助“直播+拼购+产地直发”的高速通路,客单价稳定在10斤300多元的金昌羊肉成为拼多多平台最受欢迎的爆款羊肉。
农户的腰包因为没有中间环节而变得更鼓,消费者也能更便利地吃到品质上佳的羊肉。比如在春节,炖一锅羊汤、煎几块羊排备受江浙沪消费者欢迎。
广西横州,是知名的“中国甜玉米之乡”。春节前一个月,是当地甜玉米的重要销售期。在通过拼多多等平台将线上销路打开后,当地种植面积去年就达到25.06万亩,位居西南地区首位。同时,当地甜玉米也实现了提质升级——品质更优、售价更高。
在横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彭楷看来,“以前,年轻人挤破头要去广东打工,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工资四千五。而今,家乡农产品越来越‘得钱’后,大家纷纷回家,做电商、搞种植,甚至把横州甜玉米‘发扬光大’到了广东。”
整体来看,以拼多多平台为中枢和纽带,农户和消费者实现了双赢。而且年货供应不再只是各家各户寻找“妈妈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更乐于找寻“各地乃至全球的好味道”。这场规模盛大的“逆向”春运,真正促进了年货消费升级,让春节更有年味。
新农人齐发力,重塑家门口的新希望
对三农高度重视、助力乡村振兴,是中国长久以来的重要目标之一。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农”的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逐渐演变为“三新农”——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在巨大变化之下,新农民正转变为新农人,呈现出新面貌。
在新农人持续蜕变的进程中,平台经济发挥着巨大作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认为,平台通过普惠性降低农产品进入大市场的门槛,减少中间环节,畅通农产品的国内大循环,以数字化手段推动形成新的农业产业带,促进农业数字化转型。
而不断涌现出的新农人成功案例,也在佐证着契合时代浪潮的重要性。曾是北京一家广告公司白领的何婷义无反顾地辞职,回到丈夫家乡、全国的“果篮”广西南宁。在这里,何婷不仅有了全新生活,更找到为之奋斗的创业新人生——在线上销售当地具有特色的农产品。
在深入了解“拼购+产地直发模式”后,何婷寻觅了一个全新且充满希望的道路。如今在当地,手机变身“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当地的新农人不再满足于只做隐藏在供应链里的“玉米大王”,而是顺势而上打造出庞大的甜玉米产业。
四川会理走出的95后空姐何爽,2017年8月毅然辞职返乡,回到大山卖起了石榴。2019年,何爽开始为拼多多供货。当年仅8月至11月的石榴季供货量就达到70万单,累计销售800万斤,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正式打开了电商市场。
拼多多给何爽这样的年轻人带来了更多希望,也给回归农村的年轻人树立了信心和回乡创业的保障。对此,何爽感叹,“这也让农村里的留守妇女、当地农户有了更多机会把自己的农产品卖到大城市,为自己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云南带领村民创办合作社致富的残疾人李能龙曾强调,“我想成为主宰命运的强者”。他在2018年到德宏州残疾人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开始接受系统化残疾人电商人才的培训。在培训的第三天,李能龙就开设了自己的店铺并在第一周就实现销量破零,正式开启自己的电商创业生涯。
而依托拼多多发起的探索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机制性衔接的创新模式,给予了李能龙极大扶持。通过完整的产业升级体系,以线上推广、电商销售的形式把当地的百香果销往全国各地。李能龙也带领村民,走出脱贫路、过上好日子。
这些新农人代表着跟随时代浪潮,用自己的双手重塑家门口的希望。根据拼多多发布的《2021新新农人成长报告》显示,新农人积极回馈家乡,带动当地就业,推动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已经成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崭新力量。
他们展现出的新技术、新发现、新思想、新精神特质,不仅让家乡重新拥有活力与激情,也刷新着大众对农民群体的认知。这对于中国从农业大国奔向农业强国,有着重要的正向意义。
博弈广阔市场,平台需展现独特价值
春节,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拼搏了一年的“追梦人”们终于可以小憩片刻,消费高峰也随之到来。它是消费市场的一个缩影和集中体现,能把春节市场做好,也意味着电商平台有着强大的竞争实力。
春节市场的特殊性对于电商平台的实力、技术、模式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后者必须要展现出独特的价值。而这样的价值,是电商平台直面激烈竞争的杀手锏。
从塑造独特价值的角度看,电商平台只有在经济社会发展、数字化转型加剧、新风口持续出现的过程中,把握住可能的转型、拓展机会,方能不被瞬息万变的时代抛下。而永不满足的拼多多在持续革新自身,试图在结构性变化中强化自身内生的增长引擎。
精准把握时代发展规律的拼多多,通过创新热情,为新时代消费产业的升级,带来无限潜能和助力。
首先,拼多多针对今年春节又有大动作。1月6日,拼多多联手逾百万品质商家及上千个农副产品品牌,共同启动“年货节”。期间,拼多多将以最高补贴比例达60%的“百亿补贴”资源助力消费者,并开启“好年货不用多等”的24小时急速发货通道。通过本届年货节,拼多多持续匹配城乡消费者不断升级的年货需求,推动各个产地把握年货销售旺季,开拓全国市场。
其次,拼多多充分挖掘“拼购+产地直发”模式的潜力。这一模式把原来在时间和空间上极度分散的需求,汇聚成相对集中的订单,在云端上将产地和消费者“联姻”,由“产销对接”升级为“产消对接”。在这种模式下成交的订单,才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再次,拼多多助力新农人紧抓年货节、农货节等机遇。针对不同机遇的特点,拼多多推动产业从“成吨卖、称斤卖”的粗放模式向“论个卖、精深加工后再卖”的精品模式转变。以此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真正能让人记住的农产品品牌。
最后,拼多多高度重视农村新型人才的培养。拼多多不断加大在农产品电商培训的资金、人力的投入力度,结合新农人的知识结构和群体特性,建立针对性的电商运营课程,培养更多新农人和“新新农人”。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体系。
在人口结构变化与数字基建得到完善的宏观背景下,价值观的转变和消费升级的需求催生出新消费场景。就像春节,恰恰是一个极具全新特点的场景,有着焕新良机。
而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拼多多,积极拥抱新常态。通过聚焦“春运”等时间节点,以及对农业、农村的发展持续加码,拼多多将引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