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短缺激起中国企业斗志 买不到就自己造
【蓝科技综述】缺芯后遗症非常明显。
华为受到器芯影响,全球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第三降至2021年的第七,导致华为手机一机难求,用户等待时间长,纷纷开启吐槽模式。
三星作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受芯片短缺波及,2021年第二季度手机出货量较上一季度减少了20%。
小米2021年3月在印度推出的旗舰机Redmi Note 10,价格约161美元,但到了7月份,由于产能紧缺,零售价已经涨到了174美元,上涨了约8%。同时,小米4月份在印度推出的小米11 Ultra,也因为缺芯一直延迟到去年7月才上市。
芯片短缺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全球制造业出现的共性。对中国企业来说,缺芯影响的不止是产能,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芯片核心技术短缺会受到更大的制约。
中国企业从来不是“吓大”的,芯片短缺制约不了中国企业的成长。以手机企业为例,芯片问题反而激发了他们造芯片的斗志。
2021年3月,小米发布了自研的影像芯片澎湃C1。
9月,vivo发布自研的影像芯片V1;同年底,OPPO对外宣称三年投资500亿造芯片。
造芯,其实是一场关于未来的军备竞赛。
一直对标苹果的小米创始人雷军就谈到:“硬件工业大量的技术门槛和技术积累,最后都用芯片形式来体现。如今芯片全球短缺,势必会对小米产生重大影响,而小米想要成为一家真正的全球技术领先的公司,芯片这一仗是绕不过去的。”
同样的话,OPPO创始人陈明永也提到过。OPPO如果长时间受到缺芯制约,就不可能有未来。
因此,国内企业争相布局芯片产业,以此来减少全球缺芯的不利影响,希望在未来掌握主动权。
比如OPPO,据公开信息,2020年以来OPPO一直在大规模招人,组建芯片团队,挖走了国内芯片厂商紫光展锐的不少员工。
再比如小米,2014年小米成立了北京小米松果电子有限公司,开发手机SoC芯片。到2021年12月,又成立名为上海玄戒技术有限公司的企业,业务涵盖集成电路设计及芯片销售,注册资本15亿元,业内普遍认为这实际是小米造芯的又一新平台。
去年12月,小米又公布了自研的澎湃电量计芯片,将用于2022年下半年量产的新型电池。通过该芯片的本地监测功能,小米手机可以侦测用户夜间充电习惯,避免长时间满充,从而延长电池寿命。
巨头华为则更早布局芯片。从2006年开始自研手机芯片,2009年发布采用110纳米工艺的首代手机芯片K3V1,历经多年迭代,直到2014年推出首款麒麟芯片,终于获得业界认可。此后,华为以自研芯片为卖点趁势推出高端手机,迅速抢占全球市场,份额最高时曾超过三星,登顶全球第一。
不过,从公开报道来看,不论是小米也好,或者OPPO也好,他们在2021年推出的,并不是像华为深研并获得巨大成功的SoC芯片,而是影像芯片。但这毫不妨碍它们想将自主权握在手中,打破缺芯对自身影响的迫切心理。
缺芯的不止是中国企业。反观苹果拥有A系列自有芯片来看,也未能幸免,损失非常惨重。由此可见,全球缺芯影响波及面广,无一幸免。
缺芯给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过去几十年,芯片行业话语权掌握在三星、高通、ASML等公司手中,几乎形成了垄断。而这些企业或芯片产业链一旦受市场影响风吹草动,中国相关企业则会打喷嚏。这导致中国企业非常被动,极易陷入卡脖子的境地。
如果不能解决卡脖子的问题,中国企业总会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这是中国发力高端智能制造必须要攻克的技术难关。
自造芯片,或许道阻且长,这是必须迈过的一道门槛。跨越这道门槛,中国高端智能制造才会来得更快。
(图片来源:大作)
本文原创于蓝科技 未经授权任何网站及平台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