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如果说2008年奥运会是一次对外的全面展示,那么2022年的冬奥会则是自信中国的一次科技盛宴。
无论是开幕式上缓缓升起的“冰雪五环”,还是冬奥场馆中的智能化造雪,亦或是采用5G技术的“8K+VR”全方位高清直播等等,包含人工智能、5G、AR、裸眼3D和云等多种科技成果的全方位布局,成为这届北京冬奥会的一大特色。
除了台前竞技场、开幕式上所展示的科技产品,在冬奥村中,运动员、随行人员下榻的酒店里,“黑科技”也无处不在。各细分赛道的服务机器人“持证上岗”,尤其是无人机器人餐厅,成为众多外国友人拍摄打卡地。
智能、AR、机器人热不仅体现在冬奥赛场上,也出现在了今年的两会上。在全国两会期间,Robotics(机器人)成为代表委员建言的高频词。建筑、农业、教育、养老、生物医疗等领域的代表委员纷纷呼吁,要推进服务应用型机器人的发展,使其在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
科技改变生活!在这片古老又现代的土地上,机器人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工业机器人不断追赶世界领先的步伐,特种机器人持续在特殊领域赋能应用,服务机器人则加速走进我们的生活......
从冬奥到两会,从产业到生活,以智能化机器人为显著标志的改变,正逐步在我们的生活中显现出来。机器人有望成下个十年,对人民生活改变最大的赛道。
从冬奥到两会,Robotics成热词
3月4日,2022年北京冬季残奥会开幕,可爱的雪容融接替冰墩墩,开始“上班”。
同时“上班”的还有100多位AI机器人,分别完成智能导览、移动售货、安防巡检、配送服务、清洁清扫等工作。它们表现出色,被各国运动员频繁点赞,已成为冬残奥会的“明星”。
奥运会历来是新技术的秀场,也是观察主办国基建水平和科技含量的窗口。冬残奥会的场馆内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随处可见,方便着与会人员的工作和生活。
冬奥以及冬残奥赛场,仅仅是中国机器人发展的冰山一角。根据香港媒体近日的报道,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各行业以机器人取代人工的步伐正在加快。数据显示,2021年大多数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综合服务企业的年销售额至少翻了一番。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不久前发布的一份报告,2020年中国的机器人密度,即每万名员工使用的机器人数量,在全世界名列第9,而5年前中国仅仅排在第25位,进步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推进。
去年底,《“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印发,公布了2021至2025年加强制造业自动化的一系列目标。总的目标是使机器人销量至少有20%的年增长,同时发展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以便使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机器人密度”提高一倍。与此同时,要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组织产需精准对接,推进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的开发。
众所周知,全国两会也是中国产业动向的晴雨表。今年,“机器人”成为提案议案的高频词。代表委员们纷纷呼吁,要推进机器人行业在高标准的基础上,更快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埃夫特董事长许礼进表示,要加快恶劣环境工种的Robotics(机器人)替代。Robotics(机器人)是指具有智能化、自动化等特点,且能够辅助人类完成任务的场景化机器人,包括了自动化设备和软件系统。
许礼进建议加大对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机器人等核心技术的攻关,强化和加大该方向国家重点研发攻关重点专项,通过“揭榜挂帅”集中国家资源突破技术难点、打通技术堵点。
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表示,大力支持建筑机器人应用于传统建筑业。因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安全风险高等特点,建筑行业对年轻人吸引力持续下降, “招工难”、“用工荒”现象不断加剧。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5G、新材料等技术与建筑业的融合,智能建造的时代正在到来。杨国强建议大力支持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推广应用,加快建立智能建造相关标准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应加大研发陪伴机器人应对老龄化。加快推进康养机器人的成果转化,以便在康复训练和安全监护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推动陪伴机器人专项课题研究,尤其加快多模感知、主动对话、虚拟形象等关键技术与陪伴机器人产品研发。
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昕:推动机器人替代高强度体力搬运作业。加大对智能搬运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融资租赁创新模式以及社会化服务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推动智能搬运机器人能够通过便捷订购或租赁而投入使用。
从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的提案议案不难看出,从建筑到农业,从特种行业到养老产业,机器人应用已无处不在,但远远不够。
会场之外,资本市场的热度,也是审视一个行业未来发展的最佳视角。以近年来机器人领域最大的峰会为例,2019年的第六届机器人峰会共签约28个项目,总投资超120亿元,到了2021年的第七届机器人峰会时总投资翻了一番。
另据不完全统计,在2021年,机器人领域相关的融资事件为113起,融资总金额超过440亿元,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近两年异常火爆的芯片领域,在2021年融资总金额为108亿元。
而在2022年1月,机器人行业更是发生18起融资事件。通过对比不难看出,资本在该领域现阶段的不断投入,代表着市场信心持续增长;同时也说明目前机器人领域在资本的持续加温下,会有越来越大的市场前景。
人们需要Robotics
如今说到Robotics的前景,用工荒始终是讨论的起点。
美国制造业很早就感受到了用工荒的问题,几十年的“去工业化”发展,透支了本应该在制造业上的投入。2008年,金融危机戳破了发达国家虚拟经济的神话,让美国意识到重振制造业的必要性。
自2009年起,美国政府正式推出一系列相关政策及措施,包括《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等,以吸引制造业向美国回流并向高端发展。在一系列政策引导下,美国制造业开始大规模的使用机器人。
欧盟则是在2021年提出Robotics4EU的战略计划,这项计划被看做是欧盟《地平线2020》的“延续”。在《地平线2020》战略里,包括一个Robotics4EU的科研项目,这个项目为期三年,旨在为欧洲机器人产业发展方向提供指导路线。
Robotics4EU主要覆盖医疗保健、基础设施检查维护、农业食品和快速生产四个主要领域,将四大领域与机器人融合,再配合由公司和学术界的机器人创新者组成的机器人圈层,全面推动欧盟机器人领域的发展。
国际知名的IT调研与咨询服务公司Gartner,曾对美国、欧洲、中东和亚太地区的265位担任董事会成员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过一次调查。多数受访者表示,迫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和数字化转型的需要,组织在IT的支出将增长6.9%,同时消减营销、人力资源方面的预算。
在这一背景下,用工需求的增加或会助推企业对服务机器人的使用,如今的商场、酒店中就有明显的变化,看到不少机器人的身影。这对现代中国来说,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从需求端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劳动力的供给数量正逐步减少,劳动力成本正在上升,这催化了市场对各种场景机器人的使用需求。
“以机换人”正在成为大多数企业的降本选择,如海底捞在2021年中报中就曾提到,已在超70家门店应用智能化配锅机,以提升效率和降低用工成本。
从供给端来看,视觉算法、导航算法、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技术进步,使得产品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让人工智能做到真正的智能。随着各大细分赛道的玩家不断涌入,竞争也会反推相关企业在技术、产品、应用场景上更快推进。
Gartner认为,越来越多的手动流程正在被规则驱动的智能系统取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超级自动化技术来实现业务的自动化。超自动化是企业使用AI人工智能、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API集成技术、ML机器学习、事件驱动软件以及其他类型的决策流程和流程自动化工具集,来帮助实现更广泛的业务流程的自动化。
面对这种新变化,国家不断推出新的政策支持助推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增长,如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包括机器人在内的高端制造产业创新发展。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
《报告》中提到,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完善数字经济治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
在供、需、国家政策的三方助推下,仅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283.8亿元有望翻倍增至2023年的近千亿元。而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看来,中国经济与人工智能深度结合正在展开,在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的推动下,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和5G、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开始融合为实体经济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催生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新区域。“当前正是加快推进实体经济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重要时机。”他说。
尾声
世界正在改变,人类不可逆的走入智能化时代。
从嗅觉向来最为灵敏的资本方的变动,到美团、红杉中国、腾讯、字节、高瓴、软银等不断押注,互联网巨头接踵入场,这些无一不预示着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在迎来了一波发展热潮。
机器人正在学习,它们更快更强,永不休息,它们更加聪明也更加精准。而我们处在AI时代的早期,人工智能在未来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未来很可能是不一样的世界。
诚然,Robotics的多数应用场景只是一种展望,有些可能比预想中进展得慢,甚至遭到淘汰,有些未曾料想的场景又可能会冒出来形成颠覆式创新。但可以肯定的是,Robotics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融入我们的生活。从农田到餐厅、从工厂到酒店……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形态和能力的机器人在为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努力工作。
而随着各个行业的用工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人口红利的逐年减少,这种改变会越来越大。以广州餐饮行业为例,天眼查数据显示,2021年广州地区新注册餐饮相关企业超5.8万家,近五年,年度注册增速平均33.6%,稳定增长。这些如雨后春笋冒出的新生企业,势必会带来对劳动力需求的同步增长,而面对人口红利渐消的国内劳务市场,机器人就是破解用工荒问题的关键。
科技的本质是为人服务的,人类也好,机器人也好,同样是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乘势而起,赶上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