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仓农业一役,我看到了拼多多的长期主义
作者:龚进辉
最近,拼多多发布2021年Q4及全年财报,这也是陈磊全面执掌拼多多后的首份年度成绩单,表现可圈可点。其中,营销费用的下降、研发费用的增长尤为引人注目。财报显示,2021年拼多多营销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已下降至50%以下,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0%至89.9亿元。
用陈磊的话来说,2021年拼多多把重点从过去的营销转向研发,这将为公司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话不假,拼多多重研发,不仅与技术出身的陈磊有浓厚的技术情结有关,更重要的是,研发导向为拼多多深耕农业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它的数字农业之路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众所周知,拼多多从农业发家,农业既是基本盘,也是核心战略,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令人欣慰的是,拼多多持续加大对“三农”,尤其是农业科技的投资,力求打造成为一家“新型农业科技企业”,背后是其死磕农业的坚定决心和持久耐心。不管解决中国农业难题的路有多难走,拼多多都将勇敢前行。
销:“农地云拼”模式发威
据我观察,拼多多成立近7年来,在农业上有很多大动作,比如打造“地网”、“天网”,推出农产品“原产地直发”......归纳起来就是:拼多多主要围绕农产品产、供、销三个环节下功夫。陈磊曾表示,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让农产品从“产供销”向“销供产”演进。具体来看:
先说销,对应的是农产品流通。一直以来,农产品上行成为困扰农户的老大难,无论是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产业链还是生鲜电商把农产品搬到网上,并无太大差别,仍沿用层层分销机制,继续“低买高卖”。尽管一些农产品在线上销售,但整体占比很低,无法给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增收脱贫。
在洞察行业痛点后,拼多多采取“农地云拼”模式。即通过拼购模式,把原来在时间和空间上极度分散的需求,汇聚成一个个相对集中的订单,好处是可以帮助小众农产品打开销路。比如,过去雪莲果、人参果进不了物流车队,更不用提零售终端,拼多多的到来使局面发生根本性改观,一个包裹就能发货。
由此可见,拼多多通过在云端对接供给和需求,让小农户直接面对平台上众多消费者,以“农地云拼”模式为小散农产品拼出大市场。在我看来,“农地云拼”模式为农产品流通带来一场效率革命,它不是一天炼成的,离不开“地网”与“天网”的高效协同。
2015年9月,拼多多提出“地网”,即平台+新农人体系,引导受过高等教育、熟悉互联网的人才返乡创业,以他们的分布节点,梳理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2017年8月,其又提出“天网”,这是农货智能处理系统的构想,核心是将各类农产品在成熟期内精准匹配给对应的消费者。
在“地网”、“天网”的加持下,拼多多实现农村人才本地化、产业本地化和利益本地化。其中,利益本地化至关重要,一门可持续的生意一定要让各方受益,拼多多通过价值再分配把利益留在农村,让一线农户成为全产业链的利益主体,获得更多劳动溢价。
同时,得益于拼购模式和短链再造(“最初一公里直连最后一公里”的包销方式),大幅提升农产品上行效率,使消费者买到实惠、高品质的农产品。不难看出,在农产品销售环节上,新农人是拼多多助推农货进城的一个重要抓手,而以95后为代表的“新新农人”更是成为推动农产品上行的崭新力量。截至2021年10月,平台“新新农人”数量已超过12.6万人,带动涉农订单显著增长。
供:打造农产品专用物流体系
再说供,对应的是农产品供应链。一个扎心的事实是,农产品供应链是制约我国农产品上行的一大短板,果蔬类产品流通损耗达到20-30%,远高于美国的11%。同时,十几亿消费者分散购买,在“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之间,对我国农产品物流提出极高要求。
此外,跑通农产品供应链还面临一个现实难题,即我国传统物流基础设施基本是为工业品而设,在十多年前开发,当时包裹体量比现在小几个数量级,必须在集中的配送中心进行整合,而且整体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并不高。陈磊认为,物流的未来不应该被历史所束缚,打造农产品专用物流体系的时机已成熟。
一方面,随着物流数字化水平的提高,现在可以获得更多实时信息,让包裹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所有运输环节随时可见;另一方面,近年来算力迅猛发展,可以解析海量信息,这为建立响应速度更快和适应能力更强的农产品和日用品物流系统奠定基础。
在他看来,未来十年的物流,更多取决于点对点交付,而不是过去十年的中心辐射模式。这种更灵活的系统,可以通过综合考量卡车交付时间、仓库位置、路线规划等多种因素来实现,拼多多有望起到主导作用。毕竟,其天然具有体量优势,早在2020年便贡献全国超过1/3的日均包裹。
这为拼多多使用先进的计算、实时数据,来完成更智能的路线规划和识别大开方便之门。因此,你会看到,拼多多以数字化为依托,在全国范围内持续重投入建设冷库、生鲜冷链物流体系等基础设施,建立适合于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体系,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损耗,且目前已申请一些专利。
不知你发现了没,拼多多打造农产品专用物流体系不是努力追赶先人,而是基于全新视野的换道超车,好处是既灵活又领先,助力开创中国农业物流的新世界,将极大改善农产品供应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减少损耗,把更多利润留给农户和消费者;二是更新鲜安全,让消费者吃得更健康、放心;三是降低运输新鲜农产品时的燃料等各种消耗,减少对环境不必要的伤害。此外,拼多多还通过末端物流站点“一站多能”等打造,为农村就业、创业、农民增收提供更多渠道。
产:积极探索“算法种地”
最后说产,对应的是农产品种植。由于农业是一个古老产业,技术含量较低,一直是靠天吃饭。拼多多致力于改变这一现状,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推动农业进入算法时代。成为一把手后,陈磊不仅延续拼多多对农业一贯的重投入战略,还加大整体生态技术投入和战略投资,包括在农业上的重技术投入,意在通过技术去驱动农业发展,助力农业数字化转型,从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不难看出,拼多多铁了心死磕农业科技,用科技力量推动中国农业加速发展,以实现对农产品种植这一源头的重塑。我列举三个实锤,你们好好感受一下:
一、发力“以销定产”。拼多多引以为傲的“农地云拼”模式在进化,通过不断更新算法,实现从“有效率的算法”向“有价值的算法”的升级。我的理解是:过去“农地云拼”模式的侧重点是提升效率,让偏远地区农产品突破传统流通模式的限制,直连全国大市场。
如今,“农地云拼”模式主打提升农产品价值,用算法为土地创造增值,改变农户的耕种模式,让他们认可并从中受益。比如,陕西“果二代”王琦在2021年上半年的价格波动中逆势将苹果卖出令不少中小种植户羡慕的价格,这源于此前他在运营拼多多店铺时发现,“瑞香红”的用户评价和回购表现都要优于红富士,便大胆决定“以销定产”,劝说生产部门部分改种“瑞香红”,实现差异化竞争。
二、多多农研不断进化。拼多多在农业前沿科技的探索上动作频频,已连续举办两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探索用前沿科技种草莓、种番茄,并参与或主办“全球农创客大赛”、“首届中国农业机器人创新大赛”等,还与赵春江院士团队合作落地“怒江智慧农园”,也在研究“植物基肉”、“农药残留检测”方式。
拼多多之所以热衷于举办各种大赛,原因是这些比赛正成为将AI等新技术与农业结合的孵化器与试验田,不仅追求种得多,更要种得好。比如,“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参赛团队“智多莓”开发的自动化种植系统,已落地丹东东港的草莓大棚,帮助传统农户实现“一个大棚两人管”到“一人管七个大棚”的产业升级。
三、设立“百亿农研专项”。拼多多把去年Q2-Q4的利润全部投入到农研科技领域,持续推动农业科技普惠,这无疑是个大招,代表其对数字农业是绝对真爱。要知道,农业科研是个漫长的投入过程,产生突破、发挥价值可能在5年、10年甚至更久,拼多多不惜投入重金,刚盈利就把三个季度的利润全砸进去,体现长期主义的决心和坚持。
更为重要的是,拼多多对农业科研的重投入,折射出陈磊对中国农业变革深远的战略眼光。从种植到流通到消费,互联网对农业产业链的全链条改造正逐步深入,且越来越向最上游渗透。而拼多多通过技术优势,瞄准行业痛点,带动产业链关键参与者,一起摸索出低成本、易复制的解决方案,并让每个角色都受益。显然,拼多多牺牲短期利润,追求深耕农业的长期价值值得肯定。
结语
在对农产品销、供、产环节的改造上,拼多多已初见成效。它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电商平台,水果供应链时间缩短到5-7天,AI种草莓产量均值高于顶尖农人均值196%。不过,在探索“三农”新路径上,拼多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将继续加大农业的投入,并对这一长期愿景保持足够的专注和耐心。
种种迹象表明,从重研发、轻营销到重投农业,拼多多已选择一条更为稳健、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创造更大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使自身在电商新竞争格局下筑牢差异化壁垒,未来可期。从投资角度来看,拼多多这种好公司属于优质投资标的,长期持有将收获丰厚的投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