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紫金商业评论》,授权紫金财经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被字节收购两年的PICO,如今正在经历动荡期。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PICO多位核心业务负责人相继离职和调岗,今年上半年,PICO副总裁任利锋已实际意义上处于离职状态,长期不负责PICO的业务管理,但仍挂职在公司内。
针对这一消息,字节跳动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此消息不实,PICO在正常运营,公司会长期投入XR(扩展现实)业务。
尽管字节否认放弃PICO的消息,但一个越来越清晰的现实已经摆在眼前:随着元宇宙概念的降温,资本市场对于VR的热情正在慢慢减退,显然,这不仅仅只是PICO一家需要面对的问题。
PICO也曾风光过
任利锋的动向可能是判断PICO处境的关键线索之一。
公开资料显示,任利锋曾在百度贴吧担任产品运营,后担任抖音产品运营负责人,被视作抖音“元老”之一,他还担任过西瓜视频总裁。随着字节高调收购PICO切入“元宇宙”业务,任利锋转岗到PICO,负责内容生态相关业务。
不久前,有媒体透露,任利锋近期前往新加坡找管理层汇报工作,得到的反馈是字节跳动将逐步放弃PICO业务。
随后,此消息被字节辟谣,PICO相关负责人称,公司会保持产品正常运营,并持续加强在产品技术方面的投入。
但不论如何,PICO遭受逆境已是不争的事实。今年以来,关于PICO裁员的消息多次传出。
2月份,就有一则PICO裁员的消息——PICO被传将优化20%-30%人员。当时PICO的团队规模在2000人左右。对此,PICO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裁员”信息不实,并表示这是“正常组织调整,不影响到业务正常运行。”
5月份,离职风波再起,且波及核心管理层,PICO负责内容生态的副总裁任立峰被爆料已申请休假,公司未来不排除人员调整的可能。
另据澎湃新闻报道,今年9月至10月,曾深受任利锋重用的PICO视频直播负责人刘彧已离职。另外,任利锋手下的内容产品负责人也已经离开PICO,转岗回到抖音内部。
通过人员变动可以看出,当下的字节跳动,或许正在重新考虑PICO的战略定位。沧海桑田只在瞬间,事实上,PICO也曾无限风光过。
2021年9月,字节跳动豪掷90亿收购PICO,抢到了“元宇宙入场券”。
自此,字节开始在PICO上倾注大量资源。先是投入了大量资金搞研发,并支援了不少算法、硬件调试领域的技术人才。
统计显示,完成收购半年内,PICO团队规模突破1000人,同比翻了超过两倍,其中近80%为研发人员。
2022年,VR在元宇宙热潮下大火,PICO甚至被视为可以与Meta的Quest抗衡的产品。
同年9月,随着PICO发布消费级VR新品PICO 4/Pro,PICO创始人周宏伟预测,PICO 4的销量会突破100万台。
虽然不遗余力的推进,但PICO始终未能完成字节内部定下的100万台预计出货量。
据相关报道,今年年初,PICO将2023年的VR设备销量目标下调为50万台左右,该数值相比去年100万台的目标缩水了近一半。
而且,PICO似乎也未能实现盈利,有消息称PICO每卖出一台设备就亏损1000-3000元,且获客成本高达4位数以上,字节甚至不惜以每台亏损500元左右的价格销售PICO 4/Pro新品,以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今年以来,PICO在市场上的声量越来越小,当它再次出现在热搜和头条时,标题都已经和裁员相关,从受众人追捧到如今面临“停摆”风险,PICO经历这一切不过短短两年的时间。
VR行业整体遇冷
PICO遭遇困境的背后,是整个VR赛道的疲软。
国内另一家长期投入VR硬件的大平台爱奇艺,同样也在今年直接选择对于旗下“奇遇”VR采取降本增效措施。
而数据更能直接反映行业现状,国内其他AR/VR设备公司面临的状况,甚至比PICO还要惨淡。
IDC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AR/VR头显出货32.8万台,同比下滑44%。PICO在其中占据58.7%的份额,其他品牌的份额仅有PICO的零头。
另根据维深信息wellsenn XR的调研和跟踪统计,2023年二季度全球VR销量为144万台,同比下降37%;其中,国内市场VR头显销量为12万台,同比下滑65%;海外市场VR头显销量为132万台,同比下滑33%。
一个令外界疑惑的问题是:VR行业的发展,为何变得如此艰难?
首先,从大的趋势来看,AI技术和大模型的热潮,让投资人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AI人工智能方向。
2022年底,随着ChatGPT横空出世,“生成式大模型”成为热点话题,今年以来,国内巨头厂商纷纷布局,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的“通义千问”、华为的“盘古”……AI大模型取代元宇宙,成为当红炸子鸡。
当元宇宙的发展面临各种瓶颈,原本被视为唯一入口的VR硬件,自然也不会再受到太多待见。
与产品论证还遥遥无期的VR相比,大模型显然离商业化的距离更近。于是,元宇宙的风彻底吹向了人工智能,连同VR设备一起进入寒冬。
其次,从VR行业本身来看,现有的VR类产品的应用场景较为受限,生态内容匮乏,导致很多消费者始终将其划到“玩具“的范畴,而无法实际解决用户痛点。
同为消费级电子产品,VR一体机与智能手机之间的差距依然是天壤之别。
互联网投资人庄明浩表示,最早人们对VR寄予的希望是“下一个iPhone”,但事实证明,VR承担不了这个责任。单从出货量上看,甚至赶不上主机。而从产品和技术的更迭来看,直到今天包括芯片、电池、材质、重量等依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凯基证券分析师、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认为,综合当下的市场表现来看,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头显将会在可见未来成为消费性电子的下一个明星产品。